《花好月圓》黃貽鈞 曲/彭修文 改編 指揮 劉其迅
作曲者黃貽鈞於1935年任職上海百代唱片所屬國樂團時,因錄製唱片的時長不夠,臨危授命而即興完成。因其旋律音調熱烈歡騰,被同事取名為《花好月圓》,象徵花前月下的詩情畫意。
全曲結構簡單,是典型三部曲的輕音樂,樂曲在熱烈的快板中開始,描繪了人們在月下花叢中輕歌慢舞的場面,音樂不斷將主題變奏,轉換演奏的樂器聲部使曲子更富於色彩和力度的變化。旋律悅耳悠揚,總在闔家團圓之時奏響,深受喜愛而歷久不衰。
1955年左右,大陸作曲家/指揮家彭修文將原來江南絲竹式的《花好月圓》改編成民族管弦樂,速度加快,更形輕快活潑,熱閙討好,影響甚廣。
成大國樂社在民國59年的音樂比賽中,全國[首演]彭版的花好月圓,據當時參與的學長們回憶:「第一首花好月圓演奏下來,短短的三分多鐘,完全吸引了現場觀眾的注意力,奏畢停了兩三秒,空氣好像凝結了,然後暴起如雷掌聲。但臺下的評審,卻有人皺起了眉頭。原因無他,因為這曲子是中國大陸作曲家改編的」,鑑於當時環境,成大國樂社因演奏此曲及另首瑤族舞曲於當次比賽未獲評分。